記者吳順永/臺南報導

45歲的C先生,住在臺南市,過去身體並無特別的慢性疾病。在一個炎熱的7月夏季,突然出現忽冷忽熱,接著體溫高燒至攝氏38度多,並伴隨著噁心、嘔吐、全身不適等症狀。
原以為是單純的腸胃炎,C先生便自行至藥房購買藥物服用;然而,症狀持續約1週仍不見好轉。其高燒與身體不適的狀況愈形嚴重,C先生於是因數日的不舒服至臺南醫院急診求診,並進一步住院治療。
李致毅醫師表示,入院時C先生除高燒外,亦合併有腸胃道不適、上腹脹的臨床表現,且常規抽血檢驗呈現白血球及肝指數上升,故予以安排肝臟超音波及腹部腦斷層掃瞄,赫然發現有巨大的肝膿瘍。此外,在一系列的追蹤之下,患者的血糖值持續偏高,也符合糖尿病的臨床診斷。
照會放射科醫師,緊急執行電腦斷層指引經皮穿肝膿瘍引流,並合併適當的抗生素療法、妥善的血糖控制,C先生的臨床感染症狀才逐漸控制且獲得改善。幸好立即接受適當的治療,否則C先生很可能在數日內因肝膿瘍感染導致嚴重敗血症,進而有生命危險。
李醫師指出,肝膿瘍並非一個罕見的疾病,可分為由細菌感染引起的化膿性肝膿瘍及阿米巴原蟲引起之阿米巴性肝膿瘍。阿米巴原蟲引起的肝膿瘍,隨著環境的清潔與公共衛生的進步,在台灣地區近年來已十分罕見,因此,目前臨床所見肝膿瘍的案例大多以化膿性肝膿瘍為主。
由於肝臟本身沒有痛覺神經,當發炎甚至有囊泡、膿瘍發生時,患者可能僅出現輕微發燒、頭痛、全身倦怠等類似感冒、非特異性的症狀。目前成藥種類眾多且取得容易,若患者僅僅藉由成藥來緩解發燒、身體不適等症狀,往往會延誤就醫而錯過治療的黃金期。
肝膿瘍如果沒有接受適當的治療,其死亡率相當高,敗血症乃是其主要的死亡原因。它的治療目標有二:第一是肝膿瘍本身的治療;第二是消除感染源。原則上,當診斷確立後,應先給予適當的抗生素療法,如果病況允許,經皮穿肝膿瘍引流也要同時或儘早進行。
李致毅醫師強調,臨床經驗告訴我們,有效的引流可以改善且縮短病程,並經由此動作獲得膿液培養之細菌學報告,進而協助臨床醫師選用有效且適當的抗生素來治療患者,因此,民眾若有不明原因發冷發熱,尤其合併有程度不等的腹部不適之症狀時,應及早就醫。早期發現、早期診斷、早期治療,以免衍生其他無可挽回的併發症與後果。
編按:那麼到底什麼是肝膿瘍呢?初期症狀?
何謂肝濃瘍?它是指病原菌在肝臟實質內增殖,造成肝臟結構破壞並形成空腔,而且在空腔中有濃汁形成的一種疾病。如果以病原菌種類區分,可分為化膿性和阿米巴性兩大類。近年來,由於抗生素的普遍使用及公共衛生的蓬勃發展,此種疾病的發生率尤其是阿米巴性是比以前少很多了,但是沒有及時和正確的治療,死亡率仍然是非常地高,不可不重視。目前,在台灣是以化膿性肝膿瘍居多。
形成肝膿瘍有兩個先決條件,一是病人本身的免疫系統功能低下,致使肝臟易受病原菌的攻擊;二是病人體內某處有感染,且不斷將細菌送出,再透過各種管道到達肝臟實質內增殖。正常人(免疫系統健全的人)的肝臟內部是呈現無菌狀態,因為它具有防禦細胞,可將進入的病原菌過濾並消滅之。但是,病人如果因為年紀大,或是患有會使免疫功能低下的疾病(如:糖尿病、AIDS等)時,將會使肝臟的防禦功能降低,而使肝臟曝露於易受攻擊的狀態。(王森稔 主治醫師)
由於肝臟本體內並無痛覺神經分布,所以早期並無明顯症狀,主要以發燒、食慾不振、倦怠等症狀表現,通常被認為只是發燒感冒。當細菌繁殖進入血液中,就有寒顫情況。此時若無抗生素治療,肝膿瘍會逐漸被養大,如果侵犯到肝臟表面才會有疼痛感。(王志文 主治醫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