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擷取自影片)
隨著中秋節腳步到來,2017年9月24日南投縣竹山鎮紫南宮特別舉辦「拜田頭活動」,轄區3所國中小師學也共襄盛舉,準備供品與「土地公拐」敬天拜地,祈求上蒼庇佑耕種順利、五穀豐收,別具文化傳承意義。(自由時報)
紫南宮管理委員會副主委黃新吉表示,隨時代進步,「土地公拐」習俗漸被淡忘,甚至7年級生以後的年輕一輩,極可能從未聽聞,更遑論祭拜儀式,又土地公是該廟供奉的主神,廟方更責無旁貸,遂號召社區民眾與中州國小、社寮國中小等轄內3所學校師生一起辦理該活動。(自由時報)
中秋節在台灣是個意義重大的民俗節日,除了放假一天,也有我們熟知的賞月、吃月餅、柚子、烤肉,不過,你知道中秋節與台灣的歷史淵源及文化傳統嗎?(TVBS)
根據康熙二十五年的《臺灣府志》書中記載:「中秋,祀當境土神,俗尚與二月同,蓋春祈秋報之意。是夜,士子遞為燕飲賞月,製大麵餅一塊,中以紅硃塗一元字,用骰子擲以奪之,有秋闈奪元之想。」(TVBS)
意思是說,當時台灣人在中秋節要祭拜土地公,感念祂一整年庇佑農人的辛勞。(TVBS)
▲記得點擊影片播放(影片來源YouTube)
作為土地信仰的另一種型式,土地公枴杖可能也與大樹信仰有關聯。以杖夾紙錢插在田裡的習俗,至少在清代初期江南的方志中就可看到類似習俗,稱為「祭田公」或「報田婆」。它們的目的都是祭田,只是將祭田的儀式賦予一個尊神長者的面貌,與贈予土地公枴以答謝祂的辛苦意思相當。(聯合新聞)

▲(擷取自影片)
以植物蒿桿夾紙錢、香枝再插入田中的這種型式,在民俗思維中就是以杖、杆、柱來代表對大樹的崇拜。所以土地公枴杖的原型應該是尚帶著枝葉的莖桿,也就是一棵微型的樹。插土地公枴就是在田裡插一棵微型樹,將山林的生命力灌注在田土之中,是交感巫術接觸律的原則。另外,我們也可將土地公枴視為土地公的神靈憑依之物,也就是土地神實際坐鎮在田邊守護田園。就兩個意義而言,插土地公枴杖都是希望田園豐產的意思。(聯合新聞)
這樣一根插在田邊不起眼的竹桿,常常為人所忽略。但是為土地公準備枴杖這樣溫馨可愛的理由,具有素樸的民俗魅力。它跟萬人空巷的廟會熱鬧不同,沒有太多繁複的儀式,也沒有旁觀的群眾,只是一個農人沈默謙卑的敬謝土地。(聯合新聞)
只是這古老的中秋農事習俗在現代社會中無可避免地逐漸式微。如果您有機會在中秋節過後經過中南部的田間,不妨張大眼睛找找這根土地公的枴杖。幸運找到的話,不妨就為它留影一幀,記下它的GPS位置,然後恭喜自己,見證了一個即將消失的農事習俗。(聯合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