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86歲的陳先生(化名)因信任理專,將畢生積蓄354萬港幣交給兆豐證券理專藍苑瑜操作,並交代只需要投資有利息收入的投資商品即可,希望能賺取利息以支付安養中心費用,沒想在2015年5月投入5個月後,資產僅剩下9萬多港幣。
事後陳先生追查才知道藍苑瑜將他的退休金拿去操作股票,如今他委請律師正在在跟兆豐證協商,但尚無下文。全部家產僅剩30多萬台幣的他,也快要沒地方住了。(蘋果日報)
陳先生4年前和太太結束日本的工作,返國定居、並選擇住在三芝的安養中心,雖然1600多萬元的積蓄,已夠他們度過餘生,但陳先生擔心長壽風險,便透過朋友認識理專藍苑瑜。
藍苑瑜原本在國泰世華服務,後來轉職到澳盛銀行,接著又到兆豐證券,期間陳先生不斷告訴她,「股票我不要,你要就給我一個銀行的利息就可以了」。沒想到2015年9月他接到對方電話稱,她被一位協理騙,所以錢剩下不到一成,原來對方拿他的錢去操作股票,才會全部賠光光,隨後藍苑瑜也離職、不見蹤影。
陳先生去年11月委託律師陳傑鴻出面與兆豐證券溝通。陳傑鴻表示,根據他查閱的資料顯示,投資屬性被勾選「積極型」,每日可交易金額竟寫出490萬元,這些對於一個86歲的老人家來說,都是極為不尋常的點,疑似並非由陳先生本人所寫。(ETtoday)
對此兆豐證券財富管理暨信託業務本部業務副總經理張富達回應,因此案陳先生已向主管機關證期局檢舉,證期局也在去年1月派員到兆豐證券查核後,並無發現任何疏失,並強調,「理專人員必須根據客戶的意思表示去下單,否則不可能動用客戶的錢」,且依規定,KYC資料填寫,須由客戶本人所填寫,不可能是由理專所填寫。(東森)
那麼,理專說的話到底能不能信呢?在商周出版的「理財專員不告訴你的40件事」中,就提到:
他們說,現在投資標的報酬不佳,可以轉換到比較好的標的。或是,提醒你有一筆定存到期,我們現在有一個比定存利率更優惠的專案。
事實是:有些該換,有些並不需要換,這是因為「凡是轉換,多數都有手續費的支出」。
因為這幾年銀行的競爭下,理專一般要工作到很晚。話術多半是提醒你定存到期,我們現在有一個比定存利率更高的優惠專案(早期會說有個定存優惠專案,但實際上並不是定存。由於金管會管得嚴,現在用詞方面則小心多了)。內容不外乎是六年期利率變動型年金、雙元貨幣投資,或是B股基金等等 。
由於銀行都會從客戶買進、賣出中收取手續費,因此,無論客戶能夠從這檔金融商品中賺多少錢,理專在有業績壓力時,不可避免地會鼓勵客戶進行不同商品間的轉換。而客戶每轉換一次,銀行理專就可以賺取手續費。因為理專收入高低,與銀行所設定的「銷售額度」有關。這也難怪有不少理專為了生計,拼命向客戶「叫業績」(也就是業界的「行話」—「叫客戶買賣買賣」)。所以,分清理專要客戶買賣的目的,才能確定理專是否會因為佣金高,而賣給自己不適合的產品。
在第一線銷售的理專也承認,他們不喜歡賣的產品特性大約不脫:佣金少、商品複雜,無法用三言兩語打動客戶(因為如果解說了半天而客戶不買,就不符合「低成本、高報酬」的效率原則)這三個條件。就算是這個商品多麼地有利或適合客戶,他還是不會主動地推薦。也就是說,理專比較喜歡銷售給客戶的商品,多半必須符合「佣金高」與「商品簡單易懂」的特性。
理專盛情推薦背後:自己敢買嗎?
筆者本身曾經遇到一位理財專員,很熱情的推銷共同基金,印象中那是一檔組合式的債券基金,卻有不輸給股票報酬率的10%複利表現。猶記得當時理財專員不斷的陳述該基金的績效有多麼優異,保證未來仍有相同的績效表現,能夠認購的數額有限要把握良機加入。我只問了幾件事情:
Q:你自己買了多少?
A:公司規定業務員不能購買自家推薦的商品。
Q:我可不可以跟你簽訂私人合約,假如說該基金如你所述每年都可以複利10%,那我跟你簽訂一個5.5%的保證獲利契約,個人所投入的資金在年複利報酬率5.5%的部分屬於個人所有,超過5.5%的部分就通通給你。不過,基金績效低於5.5%時不足的部分你要賠償給我。
A:這樣對你很吃虧,不能佔客戶便宜也不需要簽這樣的合約。
聽完他的回覆,我再也沒有興趣聽下去...(商周)
PTT網友great5566則說:
講的真是太生動了啊!